2012年3月13日

一個人死亡是故事,一萬人死亡不應只是數字。

也許唯有良善者的集合,一萬人死亡才不會只是個數字,而成為引人著迷也發人省思的真實故事。
中國時報【蔡鵑如 2012年3月12日 上午5:30】

一年前的三月十一日,日本岩手縣釜石市近千人被強烈地震與無情海嘯奪走生命。但在這片死傷慘重、百廢待舉的重災區,散發出高貴的人性光輝。一位家園全毀的退休禮儀師千葉敦史親自為所有往生者整理大體,送他們有尊嚴地上路,也撫慰了家屬失去至親的傷痛。

美國《紐約時報》報導,去年大地震後,卅六歲的荒井女士前往臨時停屍間尋找母親的遺體。「我很怕在一堆陌生的遺體中,看到母親孤伶伶躺在冰冷的地板上,」荒井女士說:「當我看見她安詳、平靜的面容時,我知道在我到來之前,有人照料過她,讓我覺得很安慰。」

海嘯後,年紀七十開外的千葉前往體育館尋找親友,眼前遺體堆積如山的景象令他大受震撼。大多數死者渾身汙泥,被裝進塑膠袋內,僵硬的四肢外露,遭土石擠壓的臉上滿是瘀傷,臉龐因痛苦而扭曲。

千葉心想,如果任由遺體維持原樣,來認領的親人一定無法承受:「沒錯,他們已經往生了。但在日本,我們會對死者抱持敬意,就像他們仍在世一樣,這是安慰家屬的方式。」

千葉每天前往停屍間報到,擦拭清理遺體,為家屬認領祭拜和火化作準備。他也不忘和往生者說話:「你一定覺得又冷又寂寞,不過你的家人很快就來了,你最好先想想,他們來了之後要對他們說什麼。」

他還教導停屍間的市府員工如何減輕遺體僵硬狀態。他跪在遺體旁按摩,讓大體看起來不會那麼扭曲。有位死者的家屬泣訴親人面容憔悴,千葉馬上為大體抹上口紅和腮紅。

作家石井康太在三一一後,前往釜石待了三個月,詳細記載千葉的義舉,並集結成《遺體》一書,迄今已大賣逾四萬本。「這個故事最終是告訴大家,即使在如此難以想像的悲劇中,微小的善行也能散發人性光輝。」

====================

記得去年此時,311一個禮拜後,

鄰近災害發生地的我國50-57新聞台除了紛紛關鍵時刻化的邀請那個專家哪個學者分析核能電廠受損情形外

有則新聞以不算不起眼但挺特別的方式登上版面,

不算不起眼是因為一講出來大家都會有:「阿!」的印象;

挺特別是由於這則新聞先是金髮碧眼的洋記者注意到,

才由我捐最多錢我最大感謝獻花不能沒有我的我國新聞從業人員跟進。

新聞的重點在於即使面臨如此大的災害,日本民眾在領取救濟物資時,依舊井然有序的排隊,

不爭先恐後也不大聲叫囂,彷彿就像平常去超市買東西結帳一般,對習慣重口味的洋人來說相當值得嘖嘖稱奇。

這種「在意自身行為對他人影響」幾近潔癖的價值觀,

雖然我不是關鍵時刻裡什麼都懂的來賓,無從去分析這種價值觀的誕生脈絡及衍生影響,

但至少認為它解釋了很多新聞事件下隱藏的大和文化。


回到原始新聞,
標題下的是高貴的人性光輝。

老先生為往生者整理大體的動機是對死者保持敬意,也將它視為一種安慰家屬的方式。

天災來了,天災過去。

保持不變的是在意自身行為對他人影響的價值觀。

良善者會希望自身行為對他人帶來好的影響,

老先生在意往生者,也在意往生者的親人,才有這種適合搭配寒冷夜晚的故事。


新聞最後提到,一位作家到災區待了3個月記錄各項義舉並集結成書,

也許唯有良善者的集合,一萬人死亡才不會只是個數字,而成為引人著迷也發人省思的真實故事。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

Site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