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上教政所的那個暑假,我有類似的感慨。
三年過去很多事都變了,該死的美人尖也越來越美,
但對這問題我還是找不到能讓自己坦然接受的回答。
「讀教政所不去考高普考是很奇怪的事~」在念研究所之後聽到這類話語至少三、四次,而且出自於應該用院長、主任、老師頭銜稱呼的人,雖然可以解釋成希望學生能夠學以致用,但聽完後總會產生「你講這話才奇怪吧」的念頭。自己系所培養的學生,不管她他牠它祂是高矮胖瘦長相奇奇怪怪資質駑鈍還是天資聰穎長相英俊如我,只會鼓勵他們通通踏上一條擠死人不償命的小路。
喂!你們真的是念教育的嗎?
最近日復一日起床吃早餐、開電腦連上104、1111投履歷寄信、興奮的接陌生號碼結果是找你去當理專、保險業務、信用卡業務,自己投的履歷卻像屈原一樣石沈大海,而且還不知道有沒有履歷界的端午節讓人資能邊吃粽子邊想起它。有人說年輕人出社會第一步要先學會認清自己沒有想像中了不起,我跟同月份退伍的物阿頂多覺得自己臉蛋俊俏了點,但自我膨脹除了那話兒之外不會在身上其他地方出現,這時只有一句話讓咱兩同仇敵慨:念這科系真是要不得阿~
(一起念要不得科系的同伴就該擁有強壯的身軀)
抱怨念錯科系的同時打了個冷顫,除了想尿尿之外的原因大概只剩下現在的社會氣氛對年輕的社會新鮮人充滿了戒嚴時期的敵意:
我們不能對成為資方賤價聘用新鮮人的大幫兇那自以為是22k政策有所抱怨;
我們不能對獨厚代工賺毛利不思研發專利科技業,卻只派禿頭官員嘴巴支持文創產業、服務業的GDP自慰政府有所抱怨;
我們不能對總是以30年前就業背景作為標準看待自己的老木老杯有所抱怨。
也就是說,我們成為了具有高貴情操不能抱怨的一代,一旦稍不甚就會成為
草莓明明就是拿來種的,幹嘛借代成凸顯自己較優越的罵人話語呢?
(估狗種草莓估到這個,氣都消了)
撇開種草莓這個荷爾蒙瀰漫的話題,在感嘆念錯系導致工作難尋的同時,教政系四年加上碩班兩年的所學,讓我在思考明天早餐要吃什麼的同時開始思考高等教育的意義。「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而是要追求宇宙的精神」在學運時是文青們喊得震天響的口號,但我們的社會有同樣的看法嗎?分享一個不感人肺腑小故事:在退伍前會有所謂的待退阿兵哥就業博覽,從一位成大研所畢業學長手中的鴻海面試通知,我看到了「台、清、交、成、台科大以外述不錄用」之類的話語。也許,我們的社會對高等教育的看法,現實的超乎我想像。
(怎麼排都排不到你老兄阿)
回到文章的標題,在學校名聲不響亮,系所職涯發展在老師們口中又是如此的被侷限,學人文的咱們在踏入社會第一步相對艱辛,就像眼前盡是一片泥淖但你還是不得不把腳踏上去。談到專業與不可取代性,高等教育六年下來演變至現在這個麻煩人資瞧瞧我一眼的窘境,不禁產生些許自我懷疑。是的,從前我們都有機會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具價值,只是在嘻嘻哈哈的教政系我們過得也很嘻嘻哈哈,等到了人生不能再那麼嘻嘻哈哈的階段時,才認真想起一個問題:
「除了高普考,我們還剩下什麼」
Wonderful post however , I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write a litte more on this subject? I’d be very thankful if you could elaborate a little bit more. Kudos!
回覆刪除